济阳区司法局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从根源上分析、由事实中查症、在细微里化解,做深做实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工作过程中,善“析缘由”、会“找症结”、巧“和缝隙”,让矛盾纠纷有的放矢,绘就独特源头治理新“枫”景。
善“析缘由”,化“被动”为“主动”
今年9月,济阳区垛石街道59户115名村民收到某园林公司的80万元租赁费时,激动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,他们感谢司法所组织的“调解小组”,帮他们解决了租赁合同纠纷。指导各镇(街道)调解组织,依托司法所建立调解组织,同时联合派出所、律师事务所(法律服务所)设立“三所联调”纠纷调处室,引入村法律顾问、人民调解员、心理咨询师、社会工作者、网格员、“法律明白人”和“法治带头人”,将行政职能、专业服务、社会力量汇聚起来,善“找缘由”,合力处置矛盾纠纷。
建立“联”和“商”机制。接到纠纷信息后,根据类型,各司法所迅速协调相关联部门,然后会同纠纷涉及部门共同会商,所涉及的部门结合各自专业职能指派专业、行业调解员及时对接矛盾纠纷,实地调查研究,详细摸清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,积极分析矛盾“缘由”。
培树“帮”和“扶”理念。矛盾“缘由”找到后,根据矛盾纠纷的特点和性质,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责互相“帮”和“扶”,不推诿、不扯皮,共同参与、协同调处,群众来访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,按需索骥、对号入座,无论反映什么事项、涉及多少部门,都能有针对性、实质性地得到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确保“质”和“效”标准。由各司法所牵头,组织调解机构,以村法律顾问到村值班为契机,协同村调解员、信息员等志愿力量“保驾护航”,由“坐等矛盾”转变为“发现苗头”,由“来申请”到“去调研”,将深入村居与人民调解工作紧密结合,转变被动接待群众为主动发现矛盾纠纷,在收集社情民意的同时,准确把握矛盾纠纷态势,确保化解“质”和“效”。
会“找症结”,化“难处”为“调处”
10月23日,济阳区仁风镇某村84岁的侯某将一面印有“协调有方解民忧,公正无私促和谐”的锦旗送到司法所,感谢司法所组织的“调解小组”,多次耐心对其三个儿女做工作、讲道理,理清楚他与儿女之间长达六七年的矛盾误会,“对症下药”,帮他“老有所养、家庭团结”。指导镇(街)调解组织,依托各司法所组织协调,在“找症结”上强化“洞察力”“亲和力”,将难变易,化“难处”为“调处”。
“洞察”纠纷。各调解组织依托司法所,依据缘由制定方案,分门别类造册,再深入细致“洞察”,由点及面、观表察里,最后进行综合判断,直至找到症结和切入点。
“韧性”介入。从外围入手,线上线下多方了解和倾听,耐心、用心面对当事人的焦虑暴躁、互不让步的心态,百折不挠、不厌其烦,果断对症下药。
“亲和”化解。在处理矛盾过程中,联合当地在群众中威信高、沟通能力强、善于做纠纷工作的“五老组织”“乡贤团”,齐参与、共化解,引导当事人对标先贤、用典感化,用身边人讲身边事、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,化“难处”为“调处”。
巧“和缝隙”,化“单线”为“一片”
全区3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中有26名来自各行各业退休人员,占比74%,今年以来,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55件。济阳区注重进一步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,巧用退休精英、善用行业精英,并赋予政府购买激励机制,指导在“宣讲教育”上下功夫,引导在“自家门口”解决自家事,实现化解能力及水平无差距,巧“和缝隙”,化“单线”为“一片”。
在“宣讲教育”上下功夫。人民调解员成立“法治宣讲团”,把“用本地话讲本地事、用本地情晓本地俗”的优势运用到工作中来,以促人和睦为基点,宣讲“让”与“和”,提升群众“以和为贵”思想境界,帮助群众理顺心气,消除“隔阂”。
在“自家门口”解决自家事。抽选辖区优秀人民调解专家,组建“速调即办”团队,结合“地缘”相通、“人缘”相近、“亲缘”相融等特点,有矛盾早发现、有纠纷早介入、有诉求早化解,打造“10分钟”介入圈,在“自家门口”解决“自家”事。
实现化解能力及水平无差距。鼓励更多有能力的退休精英、行业精英参与到镇(街)、村(社区)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,同时构建“司法所协调通畅、调解员职责清晰、相关单位及时配合”的良好机制,实现各地化解能力及水平无差距、平衡发展。